Ivy 100 Education

常春藤100教育

名校的办学理念

哈佛大学 哈佛的办学理念需要追溯到上个世纪。那时,哈佛大学虽然完成了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变,但仍带有殖民地学院的烙印,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英国的大学。同时,州立大学的崛起也对哈佛大学提出了挑战。1896年,年仅35岁的化学家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从此哈佛大学开始了长达40年的艾略特时代。艾略特认为,“大学是教师的集合体,是知识的仓库,是真理的追求者。”他上任伊始,就宣布了重建哈佛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他指出:“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镜子。当美国新型大学降临时,它将不是一个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和自然地结出的硕果。它将是美国受过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是世界上无双的。”艾略特认为传统的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心,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 艾略特重视大学的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应在教学的基础上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实行选课制,发展研究生教育,初步奠定了哈佛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地位。 艾略特的继任劳威尔主张,“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多么有价值。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大学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培养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负责任的公民。” 后任者普西校长说:“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和行动更新和加强世界生活的优良品质;培养有知识和信念的人,他们乐于向他人学习,诚实地评价自己的文化,认识到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独立地,公正地看待这些优缺点;他们不是抱怨、不理智地批评,或者傲慢、冷漠地改变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从自己做起,投入到工作中,去改良文化,将文化的精华展现给他人。” 在哈佛的网页上,仍能发现今天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院)的使命陈述仍然坚持以往的办学宗旨:“哈佛学院坚持1650年以来规定的宗旨:‘促进所有有益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借助所有有益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发展,教育青年人,并为教育本国的青年人提供所有其它必要的东西。’哈佛致力于创造知识,用这种知识陶冶学生的心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哈佛学院鼓励学生尊重思想和思想的自由表达,乐于发现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富有成效的精神追求卓越,对个人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哈佛学院致力于克服各种限制,让学生全面参与,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挑战、领导。哈佛学院为学生提供一种基础,使其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哈佛期望学生养成学术和学院精神,以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 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1701年宪章中这样写到:“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可以学习艺术和科学,为教会和国家服务。”学校创办初始的宗旨是为教会和国家培养人才,从建校开始耶鲁的历史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大有所为,并通过最丰富的思想训练和社会体验发展他们的智慧、道德、公民责任和创造力,通过人类的丰富遗产陶冶学生,使之服务并领先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达到培养领导者的目的。 耶鲁一代代的校长都以培养领导人才为已任,并承诺为世界培养各方面的领袖人物。在耶鲁的历史上,不仅有5位美国总统和13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耶鲁,更有灿若群星的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中有美国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至今耶鲁校园还传颂着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正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说:“耶鲁吸引着极具潜力的学生,并通过耶鲁的独特教育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耶鲁优秀学生间的相互砥砺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原因。” 在培养领导人才的过程中,耶鲁重视使学生在当地社区中锻炼、发挥才能,并借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和城市居民的责任感。学生在成长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多年来,耶鲁人为追求一种卓越、一种完美而不断努力。 耶鲁在对人才的培养上,很注重从基础抓起,尤其重视本科生教学。与哈佛等把精锐师资用来搞研究的学校不同,耶鲁所有的教授都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许多在耶鲁大学乃至美国极负盛名的资深教授,都常年为一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或入门课,学生都非常庆幸选择了耶鲁,能够得到德高望重的名师亲自授课。 耶鲁认为,教学是人文学科教育的精髓,为学生提供“砖石”,用以构建“信仰的大厦”。教授们都非常乐意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小班教学,85%的课堂不足25名学生。学校里开设小型的讨论课,以便教授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耶鲁也努力吸引各领域的著名学者,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授会治校”,是耶鲁大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它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建校初期,经过3代校长的努力,耶鲁逐渐形成了董事会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由教授会治校的法规。教授治校对耶鲁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教授治校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积极性,更为耶鲁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耶鲁大学的这一传统,激励着教授们充分发挥才干和能力,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教授会的威信,也加强了教师的独立性。教授们通过校评议会或教授会等校级学术机构,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时至今日,“教授会治校”仍然是耶鲁根本治校原则,对学校而言,“教授会治校”更好地保证了学术发展,带来的教学行政一体化,有效地防止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在学术的发展上,教授治校,更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促进学术的发展。 坚持个体独立始终是耶鲁人永远恪守的不变信条,它贯穿于耶鲁300多年的风雨历程。“耶鲁精神”至今仍被理解为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主,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从1701年耶鲁建校开始,在地方政府发给“建校许可”以前,就已有十位牧师通过赠书的方式创建了耶鲁,以证明耶鲁并非“公立”大学,而是源于教会的“私立”传统,有他独特的神学与教会根基,具有独立的管理权。 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政府曾下令凡是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者均不准领取奖学金的资助。当时包括哈佛以及普林斯顿等诸多名校都遵照政府的指示办事,唯独耶鲁大学仍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准则,对于政府的规定不予理睬。为此,耶鲁大学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乎陷入困境,当时的耶鲁校长就是金曼.布鲁斯特。他说:“最终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将会了解:只有学校在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和平等;而这也正是耶鲁的真正精神所在。”后来这位校长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布鲁斯特的葬礼中哈佛校长巴克恳切的说道:“身为耶鲁校长,他赢得了我们所有当校长的尊敬。我尊敬他,尤其因为他成功地提出了大学的学术品质,对于他在混乱的60年代能够领导耶鲁顺利过关一事,我感到敬畏——可以说,这种领导作风和杰出表现是其他学校比不上的。”但耶鲁精神的养成决不是放弃与保留这么简单,有时候,抵抗压力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一种富有弹性的制度,否则这种抵抗只会变为徒劳的抵抗。今天,面对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合作”趋势已经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够独立存在了。耶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同各国的合作,在合作中增强独立性。今日耶鲁校园一共开有52种国家的语言课,同时全校共有600个有关国际关系和文化的课程,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耶鲁校长莱文及时把握时机,把耶鲁精神与时代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使耶鲁向着全球性大学发展方向迈进。 保障思想的绝对自由,是耶鲁数百年来的一贯宗旨。前任校长吉尔马蒂曾明确指出:“耶鲁大学主张思想的绝对自由和对智力的不可动摇的信奉,他们是追求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它们,追求真理才有意义和价值。”耶鲁在保障言论自由上比其它学校更开放。只有通过更多的言论自由,持续讨论,才能包容不同意见。耶鲁学术自由的精神更是如此,倡导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各种学说在校园里的学术界互相碰撞,在碰撞中激起思想的火花,促进学术的发展。耶鲁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奥特曼教授,在他课题开始研究的几年中,到处都有人认为他的研究是错误的,但学校还是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和支持,使他并不为人看好的课题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敕文校长认为,耶鲁是一个荟萃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和人文特色的富于亲和力的“国际社区”,由于具备国际性的教员队伍和学生群体,耶鲁能够使所有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无可比拟的环境之中,他们可以接触到多种多样的观点和形形色色具有不同背景、目标和价值观的人。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东北部城市新泽西州最著名的大学。普林斯顿地处纽约和费城之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都市。普林斯顿的新闻发言人提出了这里与众不同的两条办学经验:一是重视本科生培养,二是坚持小而精的风格。普林斯顿的研究生比例较小,能够将资源更多的用在本科生身上。在这里,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目前就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在职教授。本科生接受大师级学者授课,让他们受益终身。普林斯顿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气氛非常浓厚,这里的教授有意识的吸收本科生参与正式科研计划。近年来在《科学》、《自然》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一些第一作者就是本科生。普林斯顿大学的另一特点是坚持自身优势——基础研究,不贪大求全。坚持传统,锐意进取,而不是追求规模,更不是盲目跟风。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在强校林立的美国能够独领风骚的秘诀。 普林斯顿第十三位校长伍德罗.威尔逊,在任教期间,每年都被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1896年,他在学校150周年庆典上发表了题为“普林斯顿为国家效力”的著名演讲。 威尔逊校长强调基本理论,非常注重独立研究和学术名望。他不能容忍把大学教育等同于技术训练和职业教育。他说,如果你不能帮助人们扩大知识的边界,你就不能很好的为国家服务。他强调基础理论的研究,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他冒着申请入学人数下降而使学费收入减少的风险,提高入学标准,进一步把普林斯顿“从容易混的地方变成不容易待的地方”。在1905年,他在教学方面引进了小班导修制度。 威尔逊希望普林斯顿的学生,不是到大学来“接受”知识,而是到大学来“获取”知识。接受是被动的,获取则是主动的行为。为了培养其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本领,就需要有“领读者”带领他们。每个星期,一个由四到六位学生组成的讨论会,通常会在导修老师的房间里进行。这种导修课,老师会跟学生针对他们的阅读内容进行讨论,这些阅读资料不是厚重的课本,而是有课程讲师精心选择的书籍,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一个宽泛的、有价值的话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这里,新的方法提高了本科生的学术兴奋度,加速了他们的“学术加盟”。由于导修制的训练,学生的逻辑变得更加清晰,他们的写作变得更加老到。许多人都认为,导修制给这里带来了相对于美国其他高校最大的优势。 普林斯顿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综合性研究大学的强项与优秀的本科教育学院的品质。无论是通过独立学习,学生自发研讨,还是在像神经科学这样的新兴领域的讲座,普林斯顿的学生们始终能够适应变化的学术课程,来为以后服务社会铺路。通过他们独具开创性的助学金项目,普林斯顿确保了所有符合条件被录取的学生们能够上得起他们的学校。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的获取知识的努力会得到学校一流学术资源的支持,例如图书馆、实验室,还有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的学业选择能让学生们在攻读他们的文学学士或工程科学学士的同时继续发展他们的学识兴趣。学生们也可以从三十多个跨学科课程中自由选择,发展混合的学术兴趣。例如,一个学物理的学生同时也可以考拉美研究的证书。普林斯顿本科生们的兴趣与天赋带他们开拓无数道路。学生们能够参与两百多个学生自发的组织。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由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当时是一所慈善学校。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新的知识来自对现有资源最广泛的认识和最有创新的运用。这一思想指导着他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他创办富兰克林学院的指导方针。他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对他人的创造反应敏捷、不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才。这一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学校2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宾夕法尼亚大学不同于依照英国模式开设老式课程的殖民地学院,它标志着新的高等学府模式在北美洲的诞生。甚至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身费城学院时代起,学校就深受当时苏格兰教育改革的影响,这在当时的北美洲是绝无仅有的。学校的第一任院长,富兰克林的朋友威廉.史密斯先生就是一位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为美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将科学学科引入学院传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大纲中便是其中一例。可以说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创了现代美国教育,她不仅首先设立了科学课程,同时还是第一个开设历史、数学、农学、英语和现代语言等课程的美国大学。学校的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跨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学校允许本科生选修所有本科生学院与研究生院的课程,并可以从周围院校中选修学分。 宾夕法尼亚大学主张将教育的重点放在针对商业和公共服务的实际教育,同时也要重视经典和理论的教育。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目前美国最大的私立学校,主要提供非常广泛的学术部门、许多社区和公共服务专业。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商学院、法学院和生物医学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也都享誉世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共有4500名教授为将近10000名全日制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提供教学服务。 虽然宾夕法尼亚大学坐落于美国费城,然而她的影响范围则是波及全球。宾夕法尼亚大学教师们教授的知识不局限于学科界限,而是从基本课程到应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全部涵盖。宾夕法尼亚大学鼓励和要求卓越,在参与的每个领域都与最强者对比来衡量自己。宾夕法尼亚大学在问题解决,发现导向的模式下,引导学生们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与教学鼓励学生在变化的全球社会中终生学习。 作为一所大城市院校,宾西法尼亚大学致力于让其内部的每一个团体强大和活跃起来:对教师们鼓励、支持,予以回报;对学生们滋养、激励,赐予挑战;对教职员工,宾夕法尼亚大学重视并帮助他们;巩固并珍视团体的多样性;支持自由的发表意见、理性的陈述和保持不同的理念;追求城市、州、地区之间的有益沟通与联接,同时发展和支持与校友和朋友之间的联接;为人文价值的发展做出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 整个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至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此外,学校的教育学、医学、法学、商学和新闻学院都名列前茅。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文学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公认在“常春藤盟校”中最难的两门基础课:“当代文化”和“人文文学”,就是核心课程的基础。 哥伦比亚大学对语言能力的强调,使得这里70%的毕业生能流利地讲几门外语。每天早晨,都要有一个学生在同学面前演讲以锻炼当众讲话的能力,这已经形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传统。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的建校目标是:“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内教导和教育青年。”为此,学校的教师及课程设置都必须围绕以下3个问题来展开:一、让学生学习什么?二、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三、毕业时,学生除了学位和所学的知识外还具备何种世界观? 哥伦比亚大学最强调的一点是实践,注重学校与社会结合,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学以致用。 哥伦比亚大学还经常举办研究生论坛,主席、评委都由学生自己充当,但会议程序和规格则完全和正式的学术研讨会一致。其教育学院是全世界最大、课程设置最全面的教育学院之一。 在课程方面,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是学院管理与政策制定的基石,为此,学院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第一、除了开设大量学术性与实践性课程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外,学院不仅有针对性地对国际学生开设了大量语言类与美国文化类课程,还在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交等方面提供周到的服务。每学年新学期之初,学院均要举办为期一周的新生适应周,一方面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在新老生之间搭建桥梁,由老生介绍的各种学习经验与研究心得常使新生获益匪浅,有助于新生快速进入学习与研究角色。由学院提供的新生手册犹如一本百宝全书,诸如学业 要求、学院规章制度、各类学术资源、生活与娱乐资源、纽约城市生活信息、安全指导等无不一一清晰说明。 第二、在满足与促进学生的专业科研方面,学院除提供各类科研经费资助、教授提供科研指导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外机构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到各类科研机构实习、进行海外教育考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等。为满足学生科研过程中的专业需求,学院下属的学术、计算机与技术服务中心在每学期内周期性的提供各类包括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方法、计算机专业技术、学术与语言规范等方面的额外课程培训,致力于对学生不同科研时期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第三,学院为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资源支持。学院的图书馆是全美馆藏最多、最综合性的研究型教育图书馆之一,除购买了大量专业数据库与电子图书以外,图书馆的印刷类馆藏资源多达50余万卷,内容广泛收集全美及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教育类、心理类、健康类专业文献。图书馆珍藏典籍部则收藏了西方15-19世纪期间的大量教育文献。全球各国教科书收藏是图书馆的一大特色,包括1900年之前全美中小学教科书,以及20世纪全美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适合儿童阅读的小说类读物也大有收藏。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教材在该图书馆也均有收藏。 作为世界知名学府,国际化与多元文化融合一直是学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第一,学院积极倡导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一方面积极聘请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现任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均有海外研究、教学、访学或领衔国际教育研究项目的经历,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海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欢迎本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知名教授前来讲学与合作研究,丰富与开拓学院的教学科研领域。 第二,传承学生队伍国际化并营造多元文化社区。学院一方面传承生源国际化的历史传统并加大生源的国际化力度,近年来,学院一直在扩大国际学生的招生比例,以中国大陆籍学生为例,已经从2001年的25人增加到2007年的73人。与此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走出美国,前往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开展游学与实地研究,参与各类国际性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的跨国研究。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多元文化社区,以促进不同种族、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在这方面,学院多元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是花样繁多,如学院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在每年的11月与4月均会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国际教育文化周。 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这样定义自己的办学宗旨:通过探索、交流与保存知识,用自由探索的精神领悟科学的真谛。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赋予生命的意义和荣誉,来服务社会、国家乃至世界。 一直以来,布朗大学都将自由探索的精神贯彻在治校与教学大纲中。 由于布朗大学地处宗教思想比较开朗的地方,而且那里的人传统上主张政教分离,所以,布朗大学相对而言没有完全受教会控制,而是较早地给世俗力量以相当大的发言权。布朗大学先于其他许多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布朗在建校不久就确立了自己世俗性的办学宗旨。概括地讲,布朗大学的办学宗旨包括两条原则:一是发现和利用知识,二是借助教育手段把学生引进知识世界。具体而言,布朗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知识的发现和传授与教育过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第一条原则要求学校注重研究,通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研究来发现知识,发现真理,然后用这些知识和真理造福人类。第二条原则强调大学承担的社会使命,即通过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引进知识和真理的殿堂,培养他们掌握人类知识的本领,并用这种知识服务于社会。把这两条原则总结一下的话,就是研究和教学。在这种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的思想指导下,布朗大学在1850年就尝试开办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并具体制订了授予硕士学位的有关细则。根据当时的规定,本科生完成学业之后,只要能够顺利读完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就可获取硕士学位。由于各方面的准备条件不够充分全面,这一研究生教育计划于1857年暂停实施。之后,经过30年的精心准备,布朗大学于1887年重新开始研究生教育计划,并在此次计划中增加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有关要求。现代意义上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此在布朗大学正式拉开序幕,这一新计划下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在1888年和1889年获取他们各自的学位。进入20世纪之后,布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日趋成熟和完善。面对日益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布朗大学于1902年成立了研究生系;1927年,这个研究生系改名为研究生院,布朗大学也因此正式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型大学的地位。 根据布朗大学的办学要求,该校的本科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质,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和发展他们的思想能力。”以便使他们学有所用,为社会做贡献;该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学者、造就人才,使他们今后得以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担当重要的学科带头人角色,为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 在60年代中后期,布朗大学放弃了他们原有的“教纲”,而实施与传统教学方针大相径庭的“布朗教纲”。简而言之,学生们只需在四年内通过三十门功课,并且证明自己在文字表达上具备相应的能力,就可毕业。在布朗大学,“没有人告诉你该上什么课。”只要有兴趣,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展。“布朗教纲”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在30门课中拿高于C的成绩,并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可以毕业。布朗的学生们没有必修课,成绩等级没有加减号,不及格的成绩也不会在成绩单上出现,一个学期只需上四门课。 正因为如此,在最近2010年的《普林斯顿评论》中,布朗大学被评为美国大学中学生快乐指数最高的学校。同时,布朗大学也因校园内的学生打扮个性而被时尚杂志称为“常春藤盟校”中最时尚的学校。 达特茅斯学院 达特茅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通过一群献身教育与知识的创造的老师们,来教育那些最有前途的学生,为他们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具有责任感的领导能力打下基础。 责任感是达特茅斯学院办学以来一直强调的,正如达特赖斯院长詹姆斯.莱特所说:“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过上丰富而充实的生活……我不会告诉每个学生必须做什么,但我会教育学生不管今后做什么工作,都记住对社会的责任。我对他们说,你们是一小部分享受特权的学生,你们在一流的学校上学,你们也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权,这是你们生活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办学宗旨,达特茅斯学院发展了自己一套核心的价值观: 1、期望学术的杰出表现,并且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下鼓励同学独立思考。 2、要求教师对教学充满热情,并且始终站在学术与创造的前沿。 3、包含众多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从不同背景的学生中录取优秀的学生,不管他们的经济实力如何。 5、鼓励教师、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持久联系,这促进了团结、自立、共治的文化氛围,并灌输了对他人与世界的责任感。 6、支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展开激烈的、开放的、对不同见解的辩论。 达特茅斯学院鼓励合作的文化氛围。达特茅斯学院的院长詹姆斯.莱特总是对新生说,“你们经历了非常激烈的竞争来到这里,只有15%的申请者被录取。但到了这里,你们没有必要进行激烈竞争。”达特茅斯要求学生们以合作为重。达特茅斯的毕业生有开展团队工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默契,并发挥领导作用。 达特茅斯学院是常春藤联盟中规模最小的大学,但院系教育质量很高。达特茅斯学院的本科人数是“常春藤盟校”中最少者之一,只有4200多人,这样的小学院有许多一流教授,除了basic语言创始人柯梅尼,还有著名教育专家约翰.拉西亚斯等,都是学生们深为喜爱和敬爱的师长。本科生班级小,与教授更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达特茅斯并不以在学术界名气大小作为是否授予教授终身教职的考量,这在“常春藤盟校”中相当少见。像哈佛、耶鲁都是采用明星制度,除非是某个领域的名家,否则不可能成为这些大学的教授。但达特茅斯更为重的是教师本人的教育质量。学生们津津乐道许多教授在自己家里开课,边喝咖啡边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 达特茅斯学院是“常春藤盟校”中唯一以学院自称的一所学校。学院一词在美国的教育史上泛指崇尚古典的本科学院。达特茅斯坚持称自己为“学院”,而不是“大学”,强调了自己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和对古典学科的推崇。这里的本科阶段,你不会看到大多数实用学科,如工商、财务之类专业的存在,即使是学工程的,也着眼于通用工程。最受欢迎的专业为历史、政治、生物学、英语,最大的系为经济系。对此,院长詹姆斯.莱特讲道:“我们坚持叫学院,这不是简单的感情用事,也不是怀旧,而是一种象征。我们欣赏和珍惜我们的工作,我们是一所大学,但名称不是大学。我们有美国第四古老的医学院,最古老的工程研究生系,最悠久的商业管理学院。” 达特茅斯学院以保守传统著称。在最初的二百年中,只招收男生,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招收女生,“常春藤盟校”中她是最后一个招收女生的。然而保守的校园氛围下,却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在学院里体育活动非常盛行。学院所处的汉诺威小镇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学生们冬天滑雪,夏天划船,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丰富多彩。 康奈尔大学 曾经被教育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鲁道夫称为“第一所美国大学”的康奈尔大学,代表了卓越的学术和民主理想的独特结合。在经典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实用型课程,不论学生的国籍、种族、社会地位、性别、信仰如何,只要符合条件就录取。这些在1865年康奈尔大学建立的时候,是相当少见的。 这所1865年由艾兹拉.康奈尔建立的大学,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年纪最轻,却是最大的一个。仅仅在伊萨卡校区就有20,000名来自美国各州及120个国家的学生在11个本科、研究生和专科院系中的4,000多门课程中选课。在人数上,它拥有本科生13,000多人,比只有4,000多本科生的耶鲁或普林斯顿大三倍;以面积论,它的校园坐落在3,000英亩的康奈尔大农场里,简直堪称西部斯坦福。 康奈尔大学的办学宗旨:努力把康奈尔大学办成一所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任何学科教育的学校。它倡导发扬学术自由、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无论学生的家境如何,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实用专业技术、学术理论、财经商贸知识,或者受到更为偏重人文的综合性教育。康奈尔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多为学生提供文理并重,在美率先实行学生自行选修课程的办法,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一名新生在开始他的大学四年本科生学习生涯时,可以在注册时选一门主修课程,只要主修课程的要求得到满足,其他的学习课程可以任意决定。康奈尔致力于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让来到康奈尔大学的任何人都能燃放青春。 康奈尔大学同时也是教育最多样化的常春藤联盟成员。康奈尔大学从一开始就兼具公立和私立双重性质,在目前的13所学院中,私人捐助建立的有9所,纽约州政府资助建立的有4所,这在美国是独一无二的,其它“常春藤盟校”则是完全私立的。康奈尔大学汇集了公立与私立学院的优点,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

文章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