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100 Education

常春藤100教育

常春藤盟校,成功者的摇篮

每年的这个季节,在全球都有一批优秀的中学生在期待着常春藤盟校和美国其他名校的录取发榜结果。我们的办公室每周都在接待一拨又一拨大温地区各中学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这些孩子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与墙上悬挂着的本地区近几年已考进美国名校孩子们的肖像照片相辉映,让我们感受到移民后代向前奔跑的力量。还是在这个季节,就像我们前几节的文章所提到的,美国平面媒体的各大报,像《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今日美国》(US Today)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等都刊登文章,从各种角度介绍常春藤盟校和美国其他名校,或畅谈与它们有关的消息和话题。这种现象让生活在同样被称为教育治国和教育兴国的加拿大的人来说,感触良多。这一期,我们借《纽约时报》曾登载的一篇文章,来聊聊关于常春藤盟校的话题吧。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通往最高法院的路径上覆盖着常春藤的枝蔓》(An Ivy–Covered Path to the Supreme Court)。文章借用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荐一位拉丁裔美国人出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一事,做了一番评论。文章说,尽管奥巴马总统突破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记录,首次任命拉丁裔美国人Sonia Sotomayor女士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但这一举动,仍然是循着美国历届总统想要成功任命大法官的惯例:一定要推举出自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做大法官的候选人。这位Sonia Sotomayor 女士在普林斯顿大学读本科,又在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如果获批准,她将与其他7位同样是出自常春藤盟校的同仁们端坐大堂。目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中,只有一位叫John Paul Stevens的法官出自常春藤之外的名校,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读本科,后在西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美国最高法院自诞生至今,其全部110位大法官中的一半都是常春藤盟校的校友;自1950以来的人选中,70%来自于常春藤盟校;自20世纪初以来,每一位成功地任命了大法官的总统,竟然全是挑选了来自常春藤盟校的候选人。当初在奥巴马总统的6人推荐名单上,有4位出身于常春藤盟校。对于这样一个传统,常招来许多批评者各种各样的指责;但有一条是举国公认的,即任命一位胜任的大法官时必须要对全社会保证:被举荐人必须是一名成功者,而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就头顶这个光环。对此,西北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Lee Epstein 说:“在这场游戏中,资格的概念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挑选一名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总统阁下大概不必过分担心该人的智商是否足够或训练是否有素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超级名校的学位,被举荐人很容易在资格问题上受到质疑。就像小布什总统当年任命一位出自南卫理公会大学法学院的Harriet E.Miers 时,遭遇到的攻击一样。文章在列举了许许多多的事例后指出,总统如果在推荐一位没有常春藤盟校学位的候选人的情况下,去面对参众两院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一场失败的会战。最有趣的是,大法官Antonia Scalia (乔治城大学本科和哈佛法学院博士)于今年4月在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学院对学生的一次演讲里诙谐地说:“最难考进去的学校招收的都是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虽然学校不一定教得最好,但学生进来的时候是最优秀、最聪明的,出来时极有可能还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他用了一句在中文里被称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谚语相对应的英文谚语,来表达他的意思:“你用丝织钱包做不出母猪的耳朵来(You can’t make a sow’s ear out of a silk purse)”;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英文对应是:“你用母猪耳朵做不出丝织钱包来(You can’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从这些令人捧腹的笑话中,可以体会到美国社会的精英们对常春藤盟校的崇拜和敬重。

结束前,我们不免会“伤感”一下。我们的孩子们,在全球化浪潮袭来的今天,是否已在整装待发?对于我们这个地球村每天发生的事情,是否怀有极大热忱地去探求和了解?无论是家长、学校、教师还是社会舆论,是否尽了各自的责任,陪伴或劝导我们的孩子们,常常阅读上面提及的几份世界级的大报,以及我们加拿大和我们城市的报纸了呢?可惜的是,在我们的周围,这样做的家长、教育者和学生,数目非常有限。大家来吧,打开常春藤100教育的网站首页,就可看到美加各大报的网络链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块快乐,共同进步吧!

文章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