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100 Education

常春藤100教育

平均分的加权值和非加权值的区别在哪?​

我们经常会通过分析案例,为打算报考常春藤盟校和美国其他名校的同学和家长们提供帮助,而在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时则总谈到中学成绩的平均分

GPA在名校录取

评估中的重要性,不少家长对衡量GPA时使用加权重(Weighted)或不加权重(Unweighted)的概念很模糊,这一期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加权重的算法与不加权重的算法之间的区别。

我们曾多次强调,常春藤盟校和美国其他名校在对考生学术能力和成就进行评估时,将高中阶段的平均分GPA看得很重,而且在提供助学金或奖学金时也与之挂钩。但在如何看待平均分GPA这个因子时,名校们有着与普通大学不同的看法。例如,为了争取较高的平均分,若在选择课程时挑些容易的科目,那么即使是高的GPA其意义也会打折扣。因此在计算GPA时,应该考虑课程难度这个因素,这样就出现了:

- 不考虑课程难度一刀切的做法——未加权重的平均分(Unweighted GPA)。

- 区别课程难度——加权重的平均分(Weighted GPA)。

对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详解如下。

未加权重的平均分(UnweightedGPA):这是一种将所有课程统一以4.0 为基准的算法。如某学生在英文荣誉课程(Honors)或强化课程(Enriched)里取得成绩A,未经加权的算法给这门成绩4.0的分数,如果取得B,则给3.0的分数。就是说不论课程的实际难度有多大差异,每门课都用同一个计分标准计算。有的中学在给出成绩时有A+的级别,这样这门课的分数则可能是4.3,这就造成未经加权的平均分高于4.0。通常未经加权的平均分GPA最高为4.0。此种算法对于选修难度大课程(如Honors、Enriched或AP等)的同学有不公平之嫌。同样努力却可能得到较低分数,结果造成平均分GPA点数降低。未加权重的算法只有比较在同一个班级修课的学生时才绝对公平。对于衡量选修不同水准科目的同学则失去了公允性。

加权重的平均分(Weighted GPA):这是一种将课程难度考虑在内的平均分计算法。例如,某同学选修了12年级(高三)的AP英文,那么获得的成绩A显然要比普通12年级(高三)英文课程难许多。这样平均分GPA的计算就要选用不同等级。不少学校会给这类难度大课程的成绩赋予较高的分数(在未加权算法的基础上加0.5分),该同学AP英文的成绩A获得4.5分,而普通12年级(高三)英文的A则只有4.0分。如某同学选修普通班12年级(高三)数学课程拿到B,即获得3.0分,如果选修AP微积分,取得B则获3.5分。这种加权过的平均分算法,同样是全A的学生,可能因为选修课程难度上的差异,最终的平均分GPA会有较大区别。

无论中学采用哪种算法,常春藤盟校和美国其他名校在收到推荐信后,通常会按照该校的规则重新评判,不少顶级大学还会将重点放在核心课程上,甚至将核心课程本身还要按难度顺序排列,其目的就是想从众多优秀申请人里选拔出超级尖子。我们在平时的规划督导过程中总是告诫同学们,不能为了提升(Boost)平均分GPA和在年级的排名就刻意选修容易的课程或是较简单容易的辅助课程。美国名校将用加权平均分GPA来考查学生在中学年级的真实排名(Grade Rank),以及中学课程的强度(CourseLoad)。值得提醒的是,也不能因此而产生错觉——即在难度大的课程里拿到B,就相当于普通课的A,录取官员还是认为A就是A,B就是B。拿到B就意味着在任课老师眼中,这门课仍有瑕疵。

最后要指出的是,许多名校在重新计算考生的加权平均分GPA时,会抽走(Stripping)那些无价值的科目(Fluff Courses),如家政、木工、烹饪、缝纫、体育、艺术、音乐等非核心课程。

文章类别